查看原文
其他

黑天鹅之年:已有的共识和还没有的共识

韭菜核子 不明真相的债市群众 2022-07-22


1.房地产是不是就是房间里的大象?

 

如果以保利发展上涨作为房地产权益交易的“政策底”,那么时间是在去年730之后的8月初开始的,距离现在已经8个月了;债券市场也在出了1月份信贷数据后交易了接近1个月的“稳增长”.


但是大量的地产债展期、2月房贷负增长,宣告了持续了8个月的期望的彻底寄了

 

但是最近1个月发生了什么呢?

1)微观上上,RC、LG的突然以隐蔽的展期代替违约的躺倒,还有YJ等等

2)2月金融数据居民中长期信贷新增为负,这是98年房改以来的第一次,原因在于提前还款和断供,当然没有人愿意真正面对后者

 

前期大量的与投资人的交流,RC代表的是80%权益投资人心目中本轮“缩圈”的底线,LG代表的是70%债券投资人认为本轮“缩圈”的底线,但实际上这两个金身底线都破了。


LG在去年12月份预估的资金流情况尚未可以覆盖,但是2月份以来急转直下。RC也代表了,无论有多好的项目和XX资源,没有现金流的销售一切都是白扯。

 

所以有分析师朋友讲了,如果你只看到开个会就是政策底,那你这个分析师也太好当(pian)了吧。


因为曼德拉效应,仅仅从留存下的纸面资料,其实大部分新入行的人很少能双向评估各种事件和行为,而且会随着上一代人的老去,这种只留存在人脑中的评估会越来越少。

 

但是从经济数据上看,似乎房地产投资并未对经济带来明显拖累,如果以为房地产对经济形成明显拖累,来倒过来对地产政策有进一步期望,这种观点被1-2月份稳健的数据击的粉碎。

 

郑州,作为已经能最大限度放开的一个城市,放开的效果相当不好。很多人纠结的点在于政策、利率都还放了,怎么还这样?这个其实是各类品类研究的问题,大家大部分的数据都是供给端数据和逻辑,其实需求端已经瓦解了。

 

我也与一些投资人讨论,如果从两组时间序列看图上,房贷利率对地产销售就是有领先的指引,既然利率开始下了,销售的回暖应该就是后续的事情。


但是我其实想讲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是发生了其他的事情,这个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而且从库存去化天数看,但是鲜有人直击灵魂的去看待需求:现在到底有多少法拍房?

 

现在的核心矛盾是大部分人不差20BPLPR带来的每个月100到200块钱的利息,大家缺少的是现金流。


2.真的没有人了

 

对于三四线房地产,即便是全面放开也没有需求,这个共识还是非常强烈的。


如果说三四线房产没需求是强烈共识,但是奇怪的是,大家对于人口的影响非常不关心,然而,2021年基本上可以判断为人口增加和减少的分水岭年。


这个也是我比较感慨的一点,大家目前仍然认为人口因素是一个对投资影响非常慢的“慢变量”,远远没有短期能给市场造成波动的政策重要。

 

说来也是有趣,本来在学院派教科书上承担逆周期的宏观政策,却被特别喜欢顺周期操作、追涨杀跌的我们作为信号。

 

江苏省刚公告的数据,人口在2021年净减少,作为万亿GDP的南通,老龄化人口结构上与年轻人一直流出的东北抚顺是基本一样的,平均结婚年龄大幅提高到30岁左右。

 

襄阳,作为一个三线城市,男性平均结婚年龄到了35岁,女性33岁。而且可以观察,江苏省和襄阳的平均年龄,都是在2016年开始大幅度提高的。

 

2016年发生了什么?如果你看我第一部分的房地产部分,你应该知道我要说什么。


做页游的人都知道,游戏规则要有来有回,有难度曲线,初期氪的太猛的游戏,大部分玩家基本上就退服了。

 

如果说人口对于需求的短期催化的两点体现就是:1)大幅度延后的结婚降低了婚房需求;2)少子化进一步降低了改善型需求。

 

这个时候再去讨论“薪市民”,大家可以根据公开的人口数据测算,2060年的城镇化率达到美国水平,那么因为人口的净减少,城镇人口是比现在还要少的,不到8个亿。

 

你去哪里找“薪市民”?大部分人对人口因素根本就熟视无睹,这个是对基建投资分歧的地方。

 

3.基建能不能搞起来:基于两种视角的预期和价值观投资

 

如果你从项目制上来看,十四五有多少大项目,地方政府有多积极,看一下今年宏观的压力与地产的压力有多大,那么基建一定能像Bazooka一样起飞。

 

但是基建和房地产本来就是一个东西,是不可分割硬币的两面,一面进入黑铁时代,在经济学规律上就要求另外一个面也会进入黑铁时代。

 

但是大部分人都认为短期,会因为房地产下滑,导致基建的迅速上升。

 

放长远看你会发现这种控制是徒劳的,如果说为了对冲经济的下行,2014年到2016年的一些事件后,某种程度上带来的结果是结婚年龄提高和少子化的加速,那么其实这种对经济的中长期伤害比1-2年的数据向好要重要的多。


什么叫做按起葫芦浮起票啊?你以为控制一个数据,但是根据坎贝尔定律,在别的地方一定会浮起来。


况且,很多城市、省份已经被债务拖住了。贵州在2017年的基建增速是30%左右,2021年的基建增速是-15%左右,贵州发生了什么?

 

如果只看到2018年非标引发的一些系列债务问题,那只是表面问题,深层次问题我们仍然需要深入到独山县去解答:


大部分投资并未带来土地收入、人口流入的正向循环。400亿可以干什么不好,可以给贵州每个人发1000块钱,渡过2个月的疫情,远远比任何搞笑的水司楼重要。

 

这并不是大部分人的想法。

 

4.从房地产到互联网

 

互联网行业的预期真的是反转太快。这是从2013年毕业以来的互联网人经历的第一次全面熊市与第一次见到利维坦的威力

 

这才距离小红书人均晒字节跳动工牌距离不过2年。

 

整个行业非常悲观,悲观的斜率甚至比地产产业链行业更尤。互联网公司开始不打仗了,一个业务,三条赛马,一个轮子造三遍的机制逐步瓦解。


各自收缩自己的阵线到自己的基本盘业务,基本盘边缘外的流量生意能砍就砍。

 

但是我倒是觉得,后面互联网从业者应该还能看到另外一轮反转。

 

可是大家已经疲了,累了,不知道杭州、深圳的楼市该怎么办。


5.海外资金如何看待A债与A股


经过了这几轮爆锤,北上深的债券投资人如何看待东北的信用债,海外投资人就是现在如何看待A债和A股的,这个不是价格问题。


当你在嘲笑别人的时候,别人也在同样的逻辑嘲笑你


没必要说别人家不懂我们,换位思考,李姐万岁


6.从俄乌问题长期化想到的一些历史问题

 

俄罗斯战争进展的速度超过大部分人直观的预料,推进非常缓慢。本来预想的是布拉格之春的48小时特别行动,目前越来越长期化到阿富汗模式,战场上拿不到的,谈判桌上也拿不到。


首先冲击的就是全球的能源价格和粮食价格,一个是粮仓,一个是油仓,这个影响将持续的年度化,对全球通胀的影响确实深不可测。

 

1)战争的长期化是双方都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2)但是如果从事后的装备碎片看,似乎又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释,就是俄罗斯的装备确实没钱了,里面有大量的老旧芯片,包括美国的嵌入式芯片、中国华强北的电路板

3)训练也在逐步的瓦解,大量的义务兵事前并非知道自己去要真正的打仗。

4)北约的情报基本上都是准的,甚至在一步一步诱导俄罗斯在走向战争

 

一个朋友跟我讲,普京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西方正处于衰退”这个假设,再做一番事情的底层逻辑。实际上如果从上述第二点就可以看到,正处于衰落其实并不恰当,当然,普京接受的信息很可能是非常有限的。

 

可以看到俄罗斯的装备中在电子组件中大量的“淘宝货”,在全球化进程中你仍然需要大量的其他国家的供应链,即便是军事武器。但是,如果说只是嘲笑大毛的逻辑,其实放在我们自己身上也是一样的。

 

要正确认识我们还是以中间体经济模式为主,最上游、最原创的东西相对还是比较少。

 

我们靠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开源的技术,海外的技术转让我们不断的模仿,全国勒紧裤腰带补贴出口导向的制造业罢了。

 

很多人会质疑全国勒紧裤腰带补贴制造业,认为这个是制造业自己的优势,那么我可以列举几个事实:

 

1)从小学1年级补课到晚上9点起步培养的,007和996的劳动力驯化

2)能源省份偏低的能源价格供应

3)大量低成本的内陆省份的人口流入

4)同样的大小的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出让价格的巨大差异

5)无成本海外的开源技术应用,以及各种廉价的盗版设计软件

 

所以你说,为什么年轻人宁可送外卖也不去做制造业,因为不想当工程师红利?

 

所以这恰恰是不能搞内循环的,前苏联的历史表明了,一旦暂停了跟西方的科技产品交流,比如说机床、简易芯片等,后面原创的科技创新就很困难了。

 

勃列日涅夫时期也是认为美国因为外部战争,内忧外患,不断衰落,开始了扩张性的军备的政策和国际关系政策,为后来的解体造成了伏笔。

 

连当年的中国都批评苏联:对内镇压,对外扩张。

 

美国衰落,不应该是现在我们考虑的问题,因为今年美国的GDP增长和中国的GDP增长,将会是历史上差值最小的1年。

 

7.美国对我们的利率的影响:倒挂

 

借用朋友的的话,很多人现在把美国内部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冲突,应对新冠疫情不利,视作美国衰落的证据。

 

实际上,美国仍然是全球资本与研发中心,美国仍然有着极强的把原创性观点转化成高新产业的能力,美国霸权的物质基础在短期内并不会消退。

 

美联储预计今年美国GDP增速是4%,还是多次加息的背景下;我国定下来的GDP目标是5.5%,政策取向相对宽松,目标出来之后,市场用脚进行了投票。

 

可以说如果说从经济增长看已经有点收敛,那么从人口的角度上似乎也可以印证:美国已经是比中国更加年轻的国家


美国和中国的平均年龄在2020年刚刚进行交叉成为38岁,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有不断的人进来填海,我们的人口年龄增速将会迅速的高于美国。

 

还有红利吗?

 

所以GDP增速收敛,人口更加老龄化,其实中美利率倒挂,在经济学上没什么太大的问题。


所以如果假设中美利差是稳定的,那么美国抬升利率,我们的利率自然也会抬升,但是历史上中美利差也不是没有负的,中美货币政策也经常反向。

 

更重要的是,中国资本市场的黑天鹅、灰犀牛的发生,往往都在美国连续收紧流动性的背景下

 

2013年6月的,2015年的6月和9月,2018年贯穿全年。

 

在没有北上资金和债券通的年份,依然有这样的影响,希望各位不要有以我为主的侥幸心理。

 

那么对我国风险的逐步提高,那么进一步要求我们进行流动性补充的操作。利率倒挂虽然很不舒服,但是很有可能加息有多猛,我们宽松有多强。

 

祝大家好运


8.疫情之下,大家在等什么?

 

这轮受到影响的城市的GDP,狭义上占全国的10%左右,如果按照珠三角、长三角这种区域占比看,可能达到了30%左右,时间窗口是从3月初贯穿到现在。


基本上完全打断了1-2月份的数据回暖,我们暂时不去考虑数据其他的问题,单从月度经济数据和季度经济数据的自洽性说起,那么Q1的GDP还是压力挺大的。

 

而且2022Q1的基数效果是挺重要的,就是2021Q1的基数是比较低的,如果只从基数效应看,今年Q1的增长目标是最容易实现的,结果开门就遇到地产继续探底、疫情冲击。


那么宏观政策在等待时机吗?


9.每一次的问题都是机遇


没有人会因为做空自己而赚钱,但是客观、多角度、不同的声音去看待、信息通畅,才能让历史的进程螺旋向上,要不然满大街的都是坎贝尔定律。


但是我立刻就被一个朋友锤脸,说:


你丫是谁?

你说的这些玩意,到底我的理财能不能保本,我的固收基金怎么都亏钱了?你倒是跟我说个一二三四啊?

 

我本想反驳,但是怎么都想不到反驳的理由:

 

固收这个领域其实也是,本质上无非就是个“跟大庄的一个产业,自上而下,从外而内,一顿分析,最后理财+都亏钱,号称固定收益,连本都保不了。


呃,对不起,我觉得你说的是对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